来源:汽车后市场供应链管理
前言:汽车这个行业的魅力就是太大了,哪里看着都有机会。不甘于主机体系一成不变的优秀分子们,积极投身于后市场这个万亿级的“价值洼地”,以期用“成功经验”继续创造佳绩。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这几年连续在后市场创业,看了太多平台的兴衰,也看到太多兄弟浮浮沉沉。
汽车这个行业的魅力就是太大了,哪里看着都有机会。不甘于主机体系一成不变的优秀分子们,积极投身于后市场这个万亿级的“价值洼地”,以期用“成功经验”继续创造佳绩。
过去十几年,我一直在汽车行业做供应链管理,从主机厂到零部件、再到后市场,这几年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做互联网平台。
自己和他人的一些坑,也有一些直接的经验,给想进来的“高大上”行业人参考:
1、市场趋势是快速洗牌
从主机、零部件、4S、连锁、综合维修、保养、路边店无一幸免。方向一定会朝着谁能更高效率、更低总成本的做好客户体验。
要做价值的链接,不是简单的去掉中间环节,干掉既得利益者;也不是采购价格从200降到180,节省20块钱的采购成本;更不是生拉硬套的上系统,不管底层的标准化,甚至信息化都是零基础。
做服务的事情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客户变得非常挑剔,忠诚度极低,服务非常难做。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时点切入后市场做实体,在没有非常优势资源前提下,风险非常高。
中国有30多万家配件商,40多万家维修厂,对比同样市场规模的美国,实体玩家数量三分之一都不到,对比一下就知道产能有多过剩。
你要进入的是这样一个你以为蓝海的真正红海,去和虽然没读多少书的所谓low的从业人员做同样的事情,抢他们的饭碗。人家是玩命,而你们只是一个生意而已。
2、市场切入要聚焦本质
什么是本质,本质来源于你能够给市场的痛点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
供应链角度看,短链条的生意门槛低,好做,但是竞争激烈。如易损件业务,一堆的工厂、批发商、零售商在拥挤,同质化严重。大品牌渠道管控直接被搅乱,底线不断被击穿,被代理商压得喘不过来气,谁有量给谁混。销售负责人2年一换,1年一个的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这么难?真没有太大差异。品类有限,品质都差不多,国际一线互相死磕多年,套路差不多。还要面对每年硬闯进来的国内自主品牌,他们往往扮演打劫者,硬抢渠道。以往大品牌靠品牌、铺设多级分销,躺着赚钱的套路不行了。看明白的不少,能够真正改变的不多。天纳克这几年反应比较快,从存卖产品的品牌商,迅速转换角色,成为赋能新零售的产品服务商。覆盖全国的产品技术销售团队,切实为终端零售带来福利。脱颖而出,成长为减震器供应商里面的一匹黑马。
另外,切入还要看你建立的优势是否具备压倒性。而,所谓的压倒性,这样来理解。在你的领域不算什么竞争力,但是在另外的领域可能就是压倒性的竞争力。这也是整合资源的初衷,别人的冗余资源,对一些人可能就是稀缺。
3、好生意的要做资源的链接赚钱,而不是什么都要做
高大上的人,要做平台,不要做自己不擅长,而最底层的线下擅长的事情。这将把自己推进深渊,陷入消耗竞争区域,非常麻烦,大部分都死的很惨。
2010年我几个MBA同学,刚刚读了商学院,以为读了一些基本的经商技巧,搞明白了一些商业逻辑。看到一些商业机会,就一头扎进陌生领域。不听我劝,非要做美容保养门店,结果亏得很惨,辛苦赚的工资扔进水里都不响。
我们可以梳理各自的核心资源(竞争力)。 如,你是否有主机零部件零件的渠道,可以采购价略高的价格自由订货;能否从主机中心仓获得优势的原厂件资源;是否有新能源(中低端)销售资质。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协助你成为专业的产品集成、组合、集采提供商,并借助各类平台布局到综合门店销售。
4、思想上要高大上,执行上要接地气
这点非常关键!对于成功过的人,极易陷进去,转不过来当然也极其危险!
工作十年八年的人,往往小有成就,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实际非常难以改变自己。他们往往陷入想想可以干的事情非常多,可是真要能够落地的实际很少的。
殊不知,过去是基于特定场景的经验,在一个变动频繁的不规范后市场,真的基本没用。而且,大部分起反作用。
干着干着干成内伤,解药都是饮鸩止渴的方子,最后无药可救挂掉。
作者: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