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不知不觉又到年末, 2018年即将到来。当我们回首过往,这一年汽车后市场变革进行到深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2017年,对于汽车后市场从业者而言,是值得被铭记和反思的一年。
2017年,新旧更替、加速淘汰的趋势十分明显,受2017环保风暴两断三清、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正式实施等法规影响,全国机动车维修业户为46万家降低为今年上半年的42.75万家,目前大概是38万家。任正非曾表述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这同样适用于汽车后市场。
汽配供应链B2B:玩家众多,谁主沉浮?
汽配供应链B2B自2016年迎来第一个春天,2017年持续火热,成为汽车后市场融资宠儿,大手笔融资比比皆是:
2017年4月,康众汽配获得5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7年6月,巴图鲁完成超1亿美元C轮融资;
2017年8月,快准车服完成3000万人民币Pre-A融资;
2017年9月,开思汽配获得B轮1.5亿元融资;
12月,京东宣布在汽车用品业务基础上,向上游拓展B2B市场,形成B2B闭环。国内由主机厂经营的独立售后配件品牌德科,加速布局汽车后市场,以此为代表的主机厂玩家实力不容小觑。
配件生意是很好的B2B生意,中国38万家维修门店的配件采购需求,是无比巨大的市场,众人眼里的“蓝海”。汽配驱动的连锁更被行业看好,对标美国,Napa,AUTOZONE等知名连锁企业,皆是供应链驱动型连锁。
资本、巨头、车厂、电商、配件经销商不管大小玩家都是“火力全开”,将汽配作为重点领域精心布局、不断加码。谁能最终胜出,仍待时间验证!
汽服连锁:最被看好的模式,为何难破局?
连锁成为后市场人的共识,连锁门店数量在2016年爆发,2017年翻倍增长,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连锁门店(连锁+加盟店)已有1.5万家,预计2018年还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大部分连锁门店选择直营+加盟这种模式,也有企业选择直营+托管的模式,不过,托管的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德师傅,车发发等企业在发展托管业务,车享家直营门店发展了1100+,开始探索托管项目。
虽然众多企业纷纷发展连锁,但目前并未出现头部企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具有压倒性优势,成为全国性的汽车后市场寡头。
菁葵康炳华表示:汽服连锁没有破局,最大影响因素在外部,汽服连锁背负房租、人工、税收三座大山。超市、家电发展连锁时,并没有遇到这三座大山,汽服连锁遇到了,而汽服连锁更依赖人,所以三座大山是制约汽服连锁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智慧门店:未来的趋势?
年底,京东宣布打造10万+智慧修理厂,关于智慧门店的讨论达到高潮。汽车服务世界曾询问小拇指总裁兰建军,在今天来看智慧门店的效用是否还难以体现?兰建军表示认同。
不难发现,智慧门店在大数据、智能体验等等魔幻概念的包装下,本质还是引流、转化、降低成本。行业老兵张杰表示,数据是智慧的基础,基础没有,智慧无从谈起。而数据整合的关键是,店面数据线上化。
目前,车享家、精典汽车、车发发、德师傅、畅途、集群车宝、大师钣喷、和谐汽车等,总体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处于较高水平。
无论看多者还是看空者,都认可智慧汽修是大趋势,也一定会和收款机一样成为未来线下门店的标配。
赋能:得门店者得天下?
汽车维修保养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是个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技术服务终究还是需要线下来完成的,无论是现在的人还是未来的智能化、机器人,规定动作的必须在线下终端门店完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终端门店仍然是汽车后市场供应链最末端也是最大的客群。
11月初,京东对外宣布了其汽车无界服务战略,打造10万+修理厂。手上有擅长的配件电商业务,但是没有落地载体也是枉然,建设门店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件不擅长的事情。
因而,保险、电商、供应链平台纷纷赋能终端门店,谁能得到门店的“芳心”,谁便称霸行业。作为门店来说,一切不以提升门店业绩的赋能都是耍流氓。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
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政策先行”的行业,商务部审议通过《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并于7月发布。
管理办法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为指引,按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关要求,打破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体制,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推动建立健康的零供关系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汽车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汽车流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办法》释放了汽车行业将迎来新机遇的许多重要的信号:
新的办法坚决去掉了“品牌”二字,此后经销商不必非要获得厂家授权。
4s店、电商平台、汽车卖场、汽车超市等非授权模式将并存,虽然4s店仍然是主流,随着苏宁汽车超市这样具有线下实体的公司也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也许,未来独立售后哦维修企业可以纳入主机厂的特约服务体系。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环保督查:是噩梦还是行业的拐点?
近几年,环保督查一直都有,但今年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政府纷纷重拳整治环保问题,汽车后市场一直都是粗放型生产经营。修理厂相当一部分都不达标,被要求整改歇业。配件商户,配件厂也是如此。
这个行业很多经营者都是文化素养偏低者,对自己的企业没有什么管理方法,都是记账靠本,管理靠吼。随着房租,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如果企业是正常纳税经营,生产效率还无法提高的情况下,老板只能选择关门大吉。这场环保督查让一些落后、不合规的门店重组兼并,合规连锁企业的发展或迎来拐点。
保险入局:留给维修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保险作为事故车最大的买单者,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6年全行业车险总承保盈利129亿元,但老三家就占到110亿元;63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盈利不足亿元的达到48家,其中亏损24家。
1-2月,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99.92%,仅有0.08%的利润率,更可能属于精算数据调整后的结果,保险公司被逼到弄脏双手的地步,以人保、平安为代表在汽车后市场布局频频,以扭转亏损局面:
平安产险、车件儿和NSF合作的认证配件宣布上市。2017年首批通过认证的配件共有500款,这个数量预计在未来三年将达到10000款。
中国人保以汽配为切入点,成立邦邦汽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与世界权威认证机构美国CAPA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QC)三方签约,联手打造汽车后市场权威“认证配件”体系,推出168件中国人民保险首批认证汽车配件。
平安产险与CCCIS合作,让DRP在国内加速落地,人保金服成立供应链平台驾安配、8家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透明修车。
平安产险陆刚陆刚表示:未来5年,保险公司、车企业连接车主、后市场服务的工作全面完成,后市场竞争白热化。
保险公司将建立一套进入平台的认证标准、评价体系和考核管理的标准,并与优质连锁终端一起为客户提供极致的产品,为客户解决服务痛点,创造体验精细。根据保险公司的预测,保险公司未来的服务网络所需的维修门店是3万家。
在38万家中筛选3万家,不到10%的存活率确实让未来的竞争异常激烈。
可以看出:保险公司逐步掌控汽车后市场的标准,提高话语权,正成为做局人。
跨界:BATJ巨头虎视眈眈,市场机会在哪里?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市场蛋糕诱惑,吸引了许多跨界巨头来分食。
看看BATJ巨头目前在汽车后市场的布局:
京东确认收购淘汽档口,正式挺进汽车后市场。
苏宁汽车超市,成立苏宁汽车公司
蚂蚁金服发布“车险分”和“定损宝”
微信推出“智慧车险”
阿里前有车码头的尝试,近期,天猫“汽车自动贩卖机”落地
百度研究无人驾驶、腾讯布局电动汽车,偏向汽车售前,都在渗透车主用车的全生命周期,售后作为重要一环,布局还会远么?不过,这些巨头在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尚处于摸索阶段。
风起云涌的2017年,注定是汽车后市场的一个关键年份。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过去的2017年以及寄语未来的2018年,那就非布莱恩·伯勒在《门口的野蛮人》中的名言莫属了——最终的成功来自于大胆的行动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