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自2014年起,汽车后市场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创业公司和新商业模式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也同时蠢蠢欲动。
资本的助力下,后市场经历了早期的O2O、上门等尝试,然而很多的商业模式和路径被证明在这个市场中并无法走通。
随后,整个资本市场进入寒冬。投资人正式告别“人傻钱多”的时代,开始在“泡沫”中伺机而动。很多曾经炙手可热的行业也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汽车后市场也不例外。这个万亿市场也告别了是个项目就可以轻松融资的泡沫阶段,转而走向理性和价值为王的路径。
2017年,汽车服务世界共收录汽车后市场融资事件102起,囊括维修保养、车险、二手车、汽配等多领域。
其中维修保养类别融资有23起,占比22.5%,处于后市场所有类别之首。
1
万亿后市场依旧是投资热土,2017年势头延续
根据汽车服务世界收录统计,2016年汽车后市场融资共112起。
以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作对比,后市场融资整体略有下滑,但基本持平。
其中,2016年维修保养类别融资共22起,占比19.6%,位居所有类别的第二位。在这一数据的对比上,2016年和2017年基本持平。
通过连续两年的数据,我们也能窥视一二,就是维修保养类别依然是投资者重注和持续看好的细分市场。
2
维修保养类别大额融资增多,融资阶段已出现偏中后期趋势
以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进行对照,维修保养类别融资规模超5000万人民币的次数,2016年为6起,2017年是10起;融资规模过亿元人民币的次数,2016年为3起,2017年是7起,其中更是有车享家的10亿、汽车超人的27亿的超大额融资。
我们可以看出,维修保养类别的融资规模已经逐渐告别早期的几百万的小打小闹,而是进入动辄几千万的深耕期。
另一方面,在融资所处的轮次上,2016 年维修保养类别的22起融资中,有14起是处于A轮或更早轮次。而2017年的23起融资中,处于A轮或更早轮次的仅有7起。
这样一组有趣的数据,或许能透露出来的意义在于,经过前几年的不断试错,维修保养的玩法和商业模式已开始逐渐清晰。
或者,至少说资方开始认可目前市场上的维修保养的商业模式。
3
维修保养类别融资多为新锐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较少获资本青睐
纵观2017年维修保养类别的融资企业,主要包括嗨修养车、车享家、德师傅、养车无忧等等。
这些企业共同具备的特点就是本身就是定位成互联网属性或者说是互联网出身的企业。
反观传统的老牌维修保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早前几年汽车后市场中的O2O、上门等等新鲜互联网玩法被证实在维修保养领域中难以走通,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所具备的低成本链接,进而带来的规模化依然是维修保养这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十分缺乏的。
这也可能是资方早先不断重注互联网模式创新企业的根源。
而在不断试错后,维修保养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在修复自身的短板或缺陷后,资本再次看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这对于一些有想法在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的传统维修保养企业,或许是一种启发。“+互联网”或许是可以尝试一个出路。
4
“做重”更易获资本认可
早期的O2O或者上门等维修保养的创新模式,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它们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维修保养市场,是一个重线下、重服务的领域。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有互联网的手段去聚集流量,但是线下和服务跟不上,消费者满意度将无从谈起,更别提消费者的沉淀。
在经历早期的失败后,现今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意识到线下和服务的重要性,或直营、或加盟、或直营+加盟这样做重的方式去下沉线下,从而将线上所带来的优势或流量,能在线下变现并沉淀。
我们回头再看下2017年维修保养类别获得融资的企业,无一不是在走做重这条路。
以车享家为例,车享家CEO夏军表示车享家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就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可以看看他们在线下的布局,目前线下的门店已达1100+。
当然,如何“做重”,依然是业内人士在尝试和探讨的问题。
到底是“轻资产、重运营”还是“重资产、重运营”更能具有优势,我们需要市场告诉我们答案。
在2017年12月1日车享家B轮融资发布会上,夏军曾提及车享家未来将尝试托管模式和认证模式,这或许是作为目前行业巨头领军人的又一次思考的结果。
5
潜在的主流赛道:高密度城市布局+以信息化为基础的SOP能力构建
回到2017年维修保养类别获融资的企业,我们会发现畅途汽车、嗨修养车、精典汽车、车享家、德师傅、集群车宝等这些在业内名气较大的都位列其中。
这些企业的融资轮次基本已经来到A+轮或以上,且融资规模均较大。
我们试图找寻他们之间的某些共性特征,或许以下三点是他们获取资本青睐的部分要素。
首先是他们完成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SOP能力的构建。
多数人对于门店的根深蒂固的印象还是认为处于传统的手工式作坊。但是作为要面向未来的企业,信息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SOP能力是汽服连锁的必要条件。
因为只有信息化,门店的方方面面才可以数据化和可视化,才能构建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而为什么要标准化?因为只有标准化后,快速的规模化复制才能成为一种现实。
其次,他们都是以贴近车主的社区店为扩张重心。
无数的调研都显示,今天维修保养门店最大的难点依然是获客。
如何才能最高效的获客,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是如果我们将门店开在消费者的眼皮底下,消费者至少从接触的角度来说,首先就能和门店产生链接。
而今天的消费者在消费诉求上多是以方便快捷为首要条件,这样的一种方法至少能让门店流量得到相对的保障。
最后就是他们的高密度城市布局策略。
既然要最大化的贴近消费者,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在少数社区做门店,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要让这种贴近消费者的战略更好地执行下去,门店的高密度布局就成为重中之重。
截止2017年,车享家的门店已达1100+,德师傅CEO张久鹏在接受汽车服务世界专访时表示他们要在2018年将门店拓展到500家……这都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设想。
结语:
菁葵投资合伙人康炳华在总结2017年汽车后市场时指出,中国汽车后市场正在“从混沌到混战”。
在这条渐显拥挤的赛道上,刀刀见血或许是未来的常态。
谁能更好的运用行业资源以及产业资本,谁或许就能成为菁葵2018年汽车后市场报告中预测的3年后的大赢家。
而加之阿里京东国美等跨界巨头的“打劫”,至少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