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4月将至,机油市场将迎来“涨价潮”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6日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1-

成本高涨,倒逼“涨价潮”

     进入3月以来,以美嘉壳为代表,包括长城、康普顿、龙蟠、突破(TOP1)、SK等市场主要品牌均宣布,2018年4月开始涨价。

     此番涨价潮在行业引起强烈反响,朋友圈里“今天的最低价就是昨天的最高价”、“油价永远是昨天的更便宜”等信息不断刷屏。追根究底,涨价潮是如何形成的?以下几点是主要因素:

     1、包装材料、基础油、添加剂等成本上涨。零公里润滑油王玉萍告诉汽车服务世界,从去年的环保风暴开始,包装涨价不少,其中一项纸箱成本一度上浮40%;2017年下半年基础油价格的整体涨幅在10.89%,而全年均价较2016年上涨9.72%;2017年初,添加剂出现普遍价格上涨,主要品种上涨幅度为15-20%。

     2、物流成本上涨。在国内,针对超载车辆的专项整治已直接导致运费单价飙涨40%左右,加上诸如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专门规定,更一步加剧了运费上涨。

     3、环保督查。从2017年11月15日-2018年3月15日,京津冀及其周边2+26个城市将迎来史上最严“停工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全部开展冬季限产停产。这直接导致油炼厂、化工厂的产量跟不上,价格也将随之上涨。

     4、税改的冲击。如果一个润滑油工厂进了100吨基础油或者润滑油含有消费税的票,生产出来的成品油110吨,多出的10吨成品油开发票是需要按照每升1.52元交消费税。

     总结下来,成本倒逼,不得不涨。

     汽车服务世界针对此次涨价潮对汽服门店做了调研,大部分门店表示此番涨价潮目前对门店的影响甚微。有不少汽服老板表示,涨价传导到终端时,由于竞争激烈,会先选择观望、先抗一下,并不会(不敢)直接将涨价压力转给车主。因这波涨价风潮由美嘉壳发起,不少受访者表示,"不是非得用三大品牌,目前国内的润滑油也有很多比较不错的,况且三大品牌根本就没多大利润,还不如卖国产品牌" 。

     事实上代理商亦不敢涨价。市场逻辑非常简单:价格涨了→卖价涨了→客户跑了→库存多了→销售下降。为了销量,明涨暗跌,通过做市场活动,变相降下来,此次的涨价潮几乎是被渠道代理商消化了。有的代理商吐槽道:不赚钱,开始亏损,市场上大鱼吃小鱼。

-2- 

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

     有行业人士表示,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一直都保持2000万辆以上的增速,这部分新增车主会带动机油的需求量。

     但由于机油品质提升,换油周期相比过去5000公里换油周期会有适当延长,尤其是车辆离开4S体系后,机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与汽车保有量增长保持同步,而且目前中国平均汽车车龄4.5年,保养市场还未完全爆发。

     截至2017年底,中国润滑油市场需求量为530万吨(不含白油、橡胶油、防冻液等),同比增长1.9%。目前机油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很难有大的波动。

     中国国内车油年销量超过1万吨的厂家也就10个,大量的企业都是千吨级的规模,甚至更小。中国至少有2000-3000家车油生产企业,不少于1万个车油品牌。机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不仅厂家面临竞争,渠道、终端无一幸免。一位机油代理商不无焦虑的表示:目前这种竞争来自同品牌,他所在的小区域,美孚的代理商就4家了,大家都不好过。以及其他打“价格战”的品牌,还有电商的冲击。

     他举例:2017年,天猫、淘宝电商平台成交量507.88万件,抢食了线下的份额。

     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提高产品品质、创新能力仍是机油厂家、经销商、终端在这股涨价潮中突围的关键。

-3- 

机油市场混乱无序,洗牌在即

     截至2017年底, 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毫无疑问汽车后市场是大市场,作为细分领域机油市场也是块巨大的蛋糕,大市场必然引来众多玩家,各路玩家挺进机油领域。

     美嘉壳等国外品牌独占鳌头,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品牌的强势崛起、价格压得很低的小品牌的蜂拥而入。

     有些新进中小品牌打“价格战”,摊薄行业利润,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众多机油厂商吐槽,“没有利润哪里来的质量?没有利润哪来的服务?”

     机油市场最被车主诟病的就是“山寨造假”、 近年来,不断有知名网上商城出售假冒名牌机油的消息传出,汽车市场同样不乏各种品牌的假机油。

      一桶成本价只需40元的劣质机油,经过加工炼成所谓的“二线油”,再通过“专业”包装,摇身变成价值上百元的“名牌机油”此类假机油事件,屡屡扰乱市场。

     汽车服务世界调研发现,很多汽服店并不关心机油涨价的事,他们更关心假机油何时能得到有效的整顿。

     “价格战”、“山寨造假”等原因造成润滑油业的无序发展现状。“涨价潮”或引发机油市场大洗牌,加之“环保督查”、“消费升级”,势必要洗掉一批落后、缺乏服务场景和用户粘性、没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品牌。

     世界抛弃你的时候 ,连声招呼都不会打。留给中小品牌的时间不多了。

     这将是一场大规模的洗牌,同时也在规范国内机油市场,向国际高端品牌靠拢,2018年可能是机油品牌真正迎来机遇的一年。

     附部分品牌涨价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