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后市场 张杰
最近有朋友聊起修理厂技师共享的话题,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坚决不赞成,修理厂自身业务下滑情况下被动的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的技师共享。这是毒药,会让店面死亡加速。共享技师并不是店面经营不善的救命稻草。
有了以上的前提,我们再来看修理工共享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认清,修理工共享和airbnb及Uber的根本性差异。
修理工本质上是稀缺资源,只是单体店面利用率不高,大家集中可提高人均使用率;
Uber本质是非稀缺资源,完成车主和打车人群的高效匹配,降低出行成本。
这个根本性差异决定了,此共享逻辑是不能套用Uber模式的。
哪些岗位是值得共享的?
首先,一个运营良好的店面,主力中工、小工是饱和的,或者饱和度在70%以上。这种工人如果调度协同带来的时间和路程浪费,已经不足以冲抵其在单体店面流水线作业的不饱和成本。因此,这类工人无法共享。
那么,店面技术工人就有两类还可以考虑:
1、大工,或者叫技术专家。
一个店面的用户数量有限,车型有限,平坦到每天产生复杂技术维修的场景不多。因此,大工的状态是拿着双倍的工资,空闲率却在95%以上。
2、专项技术工人。
低频的单项维修,比如变速箱、发动机维修等。这类早在后市场已经形成“共享”。一般一个城市几乎就几家具备这种专修能力的独立团队,甚至连4S店的业务也是外包给这支团队。
店面有可能产生共享的岗位,无非就是这两类。
技师共享的前提是什么?
有了前面对,技师共享本质的解释。我们明白,这是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过剩资源的精准匹配。这两个不同的逻辑,会导致商业模式会完全不同。
那么,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个话题。其实翻译成我们容易理解的,就是“连锁”化。为什么?我之前撰文写过后市场连锁的本质,其实是非修车类资产的总部集中化。这两个问题,异曲同工。
那么,技师实现共享的前提,这个命题等同于。技师共享的前提是“连锁”。这个连锁是指运营端和供应链端的有效集中带来的效率提升,并不是店面统一换个标识,这种伪连锁。
汽车修理工共享靠谱吗?
目前,后市场的碎片化程度我就不在赘述,直接完成技师共享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因此,直接从技师共享这个角度去单品切入的机会不大。
后市场连锁化的必要条件
1、城市的高密度店面分布
这是我反复强调的,后市场店面是3公里经济圈,而从产业角度最小运营单位是城市。那么在城市的高密度实现才是真正连锁的前提。目前,不能连锁,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真正的可集中的业务(配件、保险、物流、运营......)普遍密度太低。
汽车修理工共享靠谱吗?
具体表现在几个指标,覆盖率差、渗透率更差。拿配件举例,在一个三四线城市,一个当地TOP3的配件商,真正有效用户(修理厂月采购在1万以上)大多不足30家,而在修理厂的渗透率(占总采购额的比例)不足10%。这两个数据,都不是连锁化的特征,而且距离连锁化很远。
2、第三方中立身份
现有修理厂整合的最大难点,是不可能相互信任。在搞不清楚利益绝对大于风险时,都会选择避险。因此,修理厂联盟很难做起来的原因,就是大家同床异梦,都不会将手头的用户、采购等信息公开。这是人性。
因此,需要一个绝对中立的可信的第三方,才有可能完成大家信任的建立。好比,基于淘宝交易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最初功能实现,就是一个公立的支付工具。卖家和买家都不信任对方,支付宝站出来,说钱打给我,你们双方确认货后,我再派发资金给收款方。
3、综合赋能能力
现有修理厂的现状我不再赘述。能直接满足“连锁化”的标准店面,几乎没有。因此,对平台的“赋能”能力考验很大。这个赋能,意思就是,使修理厂符合连锁的能力。涵盖内容很多,本篇不展开。